成功教育讓所有學生學得成功
---初2012屆課改紀實
延安職院附中 馮宏如
課改,是轉變觀念,新課改“自主、合作、探究”的核心理念濃縮了教育的全部精髓,然而遺憾的是課堂的最大困惑也恰好在如何實現這個理念上,把理念轉化為課堂行為是當前教育面臨的最迫切的問題——教師如何教?學生如何學?教與學存在著怎樣的關系?師生關系又如何構建教與學和諧民主關系,從而滿足教學相長,師生共長?
一、課改關鍵是“洗腦”
延安職院附中自創辦以來,從全國各地市內外選聘了一批教師,這批教師無論是業務素質還是敬業精神,都是很不錯的,在校領導的正確領導下,在老師的共同努力下,連續多年,我校高考、中考成績一直名列市內前列,老師們很有成就感。但校領導也看出了很多,師生付出很多,也失去很多,有限的教學改革只是在原框架上做了一些修修補補,沒有擺脫教師苦教,學生苦學的枷鎖,同時,我校是一所公有民辦學校,客觀上,民辦教育要想發展,必須立足課改,經營課堂,走提升學校內涵發展之路,校領導開始拷問和反思:民辦教育怎樣才能突破“師資”和“生源”兩大發展瓶頸?多少次會議的討論,多少次觀點的撞擊,多少個不眠之夜的思考,痛定思痛,理清思路,我們必須要踏上一條披荊斬棘的課堂革命的旅程,構建“以學生的學為本”新型課堂教學模式,靠課改提升教師的職業素養,靠課改培養名師,解決師資問題,破解民辦學!敖處熈魟哟蟆彪y題,要靠課堂教學改革培養優生,與其爭生源,不如自己“育英才”破解民辦學!吧椿A差”的難題,使學校具有“讓每一位學生成功”的核心教育能力。
為何改的問題解決了,課改要靠教師,任何一種新觀念的確立,都是對舊觀念的一種變革,而變革往往又是那些大家已經駕輕就熟的東西,這對許多人來說不是沒有痛苦的。特別是傳統教育下一些“名師”,教學方式的傳統有著極大的慣性,廣大教師對于傳統的課堂教學來說已經輕車熟路,要改變教師每天都在進行著的習以為常的教學方式和教學行為,這等于改變他們已經習慣了的生活方式,其艱難程度不言而喻,校領導分析轉變教師觀念難的原因,于2009年下半學期組織本年級教師分批到山東杜郎口中學、昌樂二中、河南興華學校、河南永威中學等觀摩“高效課堂教學模式”的課堂實況,回校后連續召開了三次全體教師研討會,談感想,談體會,談見解,組織各種形式的交流活動,營造濃厚的教改氛圍;聘請專家親臨我校指導,點評。盡可能多接觸前沿的教改信息;編印《信息選編》下發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相關資料,組織教師認真學習業務,寫出心得體會;學校領導包年級聽課,及時反饋和總結;同時,還給每位教師每年訂閱大量的業務雜志,及時掌握課改動態,最難能可貴的是把教師外出進修,參觀學習,打造教師內涵發展作為最大的福利,這樣教師有認識了;采用“戰爭中學習戰爭”即課改中學習課改,課改年級教師互相聽課,每位教師上課改匯報課,課后評課、議課,經過一系列工作,讓教師從保守困頓到茫然無措,從茫然無措到豁然開朗,從豁然開朗到自求發展,真正走進高效課堂的殿堂,開程全新課堂改革的征程。
二、“臨貼”是捷徑
如何改呢?理念變觀念,觀念變方法,觀念是個人的,支配著你的教學行為,給馬車換發動機是沒有用的。學校領導從課改全面啟動以來,總結經驗,確定大框架,從改變課堂教學入手,課堂上用學案導學,建立學習小組,同時為規范學生的學習行為,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,對學生進行了為期一周的課堂常規培訓,在真正意義上實現了新課改的“自主、合作、探究”的學習方式,讓學生愛學、會學、主動學,創造性的學習,持續發展地學,使學生健康成長,張揚個性,能力發展。
構建新型的師生關系、教學關系,為成功教學法和高效課堂的實施提供保證。一切“教”要服務于“學”,師生關系上,師生交流,積極互動,共同發展,互教互學,教學相長,使學生心態開放,主體性凸現,師生共同參與教學,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“學習共同體”,達到共識、共享、共進。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民主意識,合作意識與健全的獨立人格,使學生積極參與,敢于發表自己的獨立見解,形成師生共同探求真知共同嘗試的氛圍。
“高效課堂”課型模式,是一切以學生為中心,教學是教學生學,課堂上學的成功,才是教師最大的成功,讓學生參與進來并且學會的課才是好課,讓學生學會、會學、樂學的老師是好老師。
課堂理念有了,把理念轉化為課堂行為是當前面臨的最迫切的問題——教師如何教?學生如何學?讓我們一起聽一聽課改專家李炳亭先生的論述:課改不是方法的改良,是觀念的革新,但任何革新都要落在“方法”上,通過“技術”的手段加以實現,一旦離開了觸手可及的“方法”“技術”,就變成了純粹的理論探討!白勒摰馈被蛘咧竿美碚摻鉀Q具體問題是不現實的。改變學習狀態就是課改,如果真正理解了這句話,那就去做吧。
第一步,學案自學,讓學生找出學習困惑,而教師“一查”自學進度、效果;第二步,讓學生圍繞困惑,進行對學、群學;第三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,在組長組織下“展示”學習成果,謂這之小展示,而教師“二查”展示過程中暴露出來的問題;第四步,教師根椐小展示暴露出來的問題,組織全班進行“大展示”;第五步,學生整理學案,進行糾錯,而教師利用對子,“三查”對子測評。
這套模式具有很強的普適性,其中道理簡單,學習本來就是學生自己的事,而教師只需要盡可能地“讓學習發生在學生身上”當然,在學習“發生”之前,教師要善于激勵,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。
教學需要“規矩”這個規矩就是模式,這個模式只有一個作用,那就是盡可能規范教師的課堂行為,并保證學生能擁有足夠的學習時間和學習權利,離開這個“保障”,課堂教學很容易滑落到“個人表演”上來,教師退回到模式里,調動一切手段去開發學生的潛能和創造力,并借此謀取教學效益。
我們“臨帖”的目的是要求教師在課堂上過形式關,在此基礎上,進行理性分析,結合個人教學特點,反復修改、討論、認真琢磨、課堂實踐、深刻領悟,從理論上形成自己的特色,“不求完美,但求突破”。
至于,課堂上不讓教師講的原因是什么呢?假如學生沒有學進來,那么任何“講”都是浪費時間。因此,課改首先要解決的是“少教多學”的問題,限制了講的時間,才能保障有效的學,讓老師住嘴,讓學生去說,從根本上解決了一個讓學生“學進來”的問題,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,自己的事自己辦,這是個常識,要讓學生學會,就得少講些,把工夫花在教學生“學”上。
通過“臨帖”高效課堂教學模式,我們初步形成了“自學(預習)—討論(對學,群學)—展示——檢測”的模式,堅持“一切以學生為中心,以快樂為根本”,學生圍繞導學案開始自學,對學,群學,一般不對預習環節作時間要求,凡是學生有夠自己學會的要盡量自學,要十分重視展示,我們一向認為“展示是解決學習內驅力的金鑰匙”因為能會,所以自信,因為自信,所以愿展,因為愿展,所以成功,因為成功,所以狂歡,因為狂歡,所以高效。課堂高效的密碼是:誰有能耐把學生的“學”“拿出來”,他就是王者,展示就是交流,課堂交流是很有必要的,因為思維是流動的,思維是變化的,思維是發展的。學生A的直覺是這樣的,學生B的直覺可能是那樣的,在經歷了一定的思考之后,學生A的思考可能發生了變化,學生B的思考的可能依然停留在直覺思維層面上,學習C可能形成了新的思考……。課堂展示很利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。當然,今后我們要逐步培養學生展示習慣,讓學生會聽,做到聚精會神,全神貫注;敢說,目視全班,聲音宏亮,思路清晰,自然大方;善讀,能用普通話,抑揚頓挫,條理清楚;能寫,板書工整,解題規范。
三、抓好三個關鍵,強化四項工作
三個關鍵:一是要精心研制導學案。(1)以學科組為單位,備課組長負責,組員分工,集體討論,編寫學案;(2)提前一周完成,提前1-2天印刷;(3)學科負責人驗收,教學處審核。二是導學案的使用。(1)要靈活應用,根據學情增刪,要有個人和班級特點,(2)重在落實,不搞形式,把學生學會及會學當成檢測標準,(3)要對導學案及時收閱,強化課后管理。三是建立并發揮學習小組的作用,班主任牽頭,任課老師協商,確定穩定的學習小組,要培訓、指導小組長,充分發揮小組長作用。
四個強化:一是加強學習,進一步統一思想,轉化觀念;二是加大檢查力度;年級組全方位檢查,教學處重點檢查互研活動開展、集體備課學案的研制、聽課檢查學案的使用,教育處重點檢查班級文化建設、學習小組建設、“三成教育”開展情況,班主任和科任老師檢查學生的學習及各方面情況。三是加強評比通報工作;開展學生之間、班級之間、教師之間、備課組之間的評比,要將課改開展的情況進行各種形式的展示,檢查情況要進行通報。四是加強班級文化建設,形成濃厚的育人氛圍、改革氛圍。
課改,是一件艱難的事,只要我們堅持用心去做,一定會成功,對教育要有“宗教情懷”,把教育職業當成事業干,就像蟬,敢于爬到樹梢上,脫一層硬殼,飲露而鳴,唱醒朝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