設為首頁 繁體中文 用戶登錄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您現在的位置: 延安職業技術學院附屬中學 > 教學科研 > 教師論壇 > 正文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——論中小學教學改革的深化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作者:佚名    教學來源:本站原創    點擊數:3340    更新時間:2016/7/12         ★★★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——論中小學教學改革的深化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屠春華推薦) 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 葉瀾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   一 教學,尤其是課堂教學(其中最基本的是必修課的課堂教學),過去是,當今依然是我國中小學教育活動的基本構成部分。近年來,隨著課程改革的開展,不少學校沖破了必修課一統天下的局面,增設了選修課和活動課,豐富了課堂教學的內容和形式,但在必修課的課堂教學中卻大多還保留著習慣的方式,頑強地展現著傳統教育思想。有些同志認為,提倡素質教育就是加強選修課和活動課。由此,往往會提出這樣的問題:實施素質教育降低了升學率怎么辦?似乎素質教育就是只要發展學生的特長和多讓學生活動,不追求基礎學科的教育質量。在這種思想指導下,占教學總時數比例最高的必修課的課堂教學的改革,不會有本質意義上的進展,也不可能產生真正的效應。在此背景下,集中探討課堂教學改革問題,就具有推進、深化學校內部教育改革的全局性意義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   課堂教學改革是學校教育改革中的一場攻堅戰,對此我們必須有充分的認識。課堂教學作為教學方式在我國已有近百年歷史。它隨新學校的誕生而逐漸形成。本世紀上半葉主要受日本式的赫爾巴特學說控制,50年代后至“文革”前,則以前蘇聯教育家凱洛夫的教學理論為指導(在教學形式理論方面實質上與西方傳統教學論是一致的),在實踐中形成了較穩定的傳統模式。粉碎“四人幫”后,學;謴驼=虒W秩序時主要采用的依然是凱洛夫的教學理論。近十多年來,隨著教學改革的開展,課堂教學有了不少新的組織形式,開始注重學生的主動投入。但大多數的課以及在教師的教學觀方面,在深層次上并沒有發生實質性的變化。這一傳統之所以具有超常的穩定性,除了因它主要以教師為中心,從教師的教出發,易被教師接受外,還因為它視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訓練為主要任務,并提供了較明確的可操作程序,教師只要有教材和教學參考書,就能進入規范, 依樣操作,理論也因此而得以廣泛傳播,逐漸轉化成實踐形式,扎根于千百萬教師的日常教學觀念和行為之中 ?傊,已有教學理論傳統之長,深入實踐主根之深,形式硬殼之堅,傳習的可接受性之強,都使今日教學改革面臨著強勁的真實“對手”,教學改革要改變的不只是傳統的教學理論,還要改變千百萬教師的教學觀念, 改變他們每天都在進行著的、習以為常的教學行為。這幾乎等于要改變教師習慣了的生活方式,其艱巨性就不言而喻了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   攻堅戰之艱巨性還來自課堂教學綜合研究之不足。我們已有豐富的教學論著作,但大多只是從某一側面或層次切入:傳統教學論從教的角度探討問題,實用主義教學論則從學生立場出發;教育心理學的興趣在心理過程的分析,無論是對“教”還是對“學”;社會學的眼光集中在師生互動、課堂生活、人際關系等的描述上; 學科教學法則偏重于結合學科內容的教學原則與方法的設計;國外學派林立的教學模式的研究,各自強調一個側面,或認知,或策略,或行為控制,或情感、人際關系、人格發展。這一切都有助于我們認識課堂教學,但我們依然缺乏對“課堂教學”作為一個整體的、師生交互作用著的動態過程的研究,缺乏整合,缺乏對課堂教學的理性認識。因此,我們面臨的任務不只是改變實踐,同時,還需要在對已有理論批判性反思的基礎上,通過對課堂教學的深入研究,通過整合與創造,形成既能揭示課堂教學實質,又能指導課堂教學改革實踐的新理論,這同樣是一項艱巨的任務,可以說,在理論上我們已走近“百川匯合”的“入?凇,但還沒有見到浩瀚無邊的“大!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   二 傳統課堂教學的主要問題是什么?為何會存在這些問題?這是當前深化課堂教學改革首先要回答的。應該說,這些問題曾有過討論,人們的認識也有進展。如認為過去的課堂教學主要關注教師的教,忽視學生的學; 重視知識的傳遞,忽視能力的培養,忽視學生學習中的非智力因素等等。然而,這些認識的進展,盡管起了拓展思路、豐富認識的作用,但仍然局限在對教學性質的傳統認識中,并未跳出原有的“大框架”。今天,課堂教學改革的深化首先要求我們重新審視這一“大框架”的合理度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   所謂“大框架”,即指把教學活動的性質框定在“特殊認識活動”范圍內的教學觀。它具有廣泛影響并至今活躍在教學論界,故揭示教學作為認識活動的特殊性,歷來是教學論的基本任務,F被普遍認同的觀點大致如下:在教學中,學生不是獨立地,而是在教師指導下進行學習的;學習的內容不是隨意、自發產生的,而是經過選擇和教育學加工的人類已經創造出來的、最基本的文化知識;教學過程是有目的、有計劃、有組織的活動過程,不是日常生活中隨機進行的認識過程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   上述教學理論在實踐特別是在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中的表現,一般呈現出如下特征: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   1.完成認識性任務,成為課堂教學的中心或唯一目的。教學目標設定中最具體的是認識性目標,淺者要 求達到講清知識,深者要求達到發展能力。其它的任務,或抽象、或附帶,并無真正的地位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   2.鉆研教材和設計教學過程,是教師備課的中心任務。盡管也提出研究學生的任務,但大多數情況下, 只是把學生作為一個處于一定年級段的抽象群體來認識,研究的重點也是放在學生能否掌握教材,難點在何處等,依然是以教材為中心來認識學生。教學過程的設計除了課程進行的程序外,重點是按教材邏輯,分解設計一系列問題或相關練習,在教師心目中甚至在教案上都已有明確答案設定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   3.上課是執行教案的過程,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在課堂上最理想的進程是完成教案。教師期望的是學生按教案設想作出回答,教師的任務就是努力引導學生,直至得出預定答案。學生在課堂上實際扮演著配合教師完成教案的角色。于是,我們就見到這樣的景象:課堂成了演出“教案劇”的“舞臺”,教師是“主角”,學習好的學生是主要的“配角”,大多數學生只是不起眼的“群眾演員”,很多情況下只是“觀眾”與“聽眾” 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   以上就是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大框架,在理論和實踐中表現出來的基本特征。本文無意否定它的合理性方面。教學確實應以完成認識任務為主,確實與日常生活中和科學研究中的認識活動不同,具有自己的獨特性。 但是,我認為這種認識又是有局限的。我們有必要進一步思考以下兩個指向不同層面的問題。第一,現行理論是否已經把握了作為認識活動的教學之特殊性?傳統理論在區別教學與其它認識活動的同時,是否忽視了它們之間的聯系?這一問題在它所處的認識層面上與傳統觀點是相同的,即仍然把教學當作特殊的認識活動來研究 ,區別只是在具體觀點和視角上。第二,對課堂教學的認識是否僅僅在認識論層次上就足夠了?換言之,“特殊認識活動論”能否概括課堂教學的全部本質?這是比第一個問題更富有沖擊力的問題,它要求從更高的層次、更綜合的角度去認識課堂教學,而且也只有這樣,才能更準確地把握教學作為認識活動的特殊性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   總之,把豐富復雜、變動不居的課堂教學過程簡括為特殊的認識活動,把它從整體的生命活動中抽象、隔 離出來,是傳統課堂教學觀的最根本缺陷。它既忽視了作為獨立個體,處于不同狀態的教師與學生,在課堂教 學過程中的多種需要與潛在能力,又忽視了作為共同活動體的師生群體,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多邊多重、多種形 式的交互作用和創造能力。這是忽視課堂教學過程中人的因素之突出表現。它使課堂教學變得機械、沉悶和程 式化,缺乏生氣與樂趣,缺乏對智慧的挑戰和對好奇心的刺激,使師生的生命力在課堂中得不到充分發揮,進 而使教學本身也成為導致學生厭學、教師厭教的因素,連傳統課堂教學視為最主要的認識性任務也不可能得到 完全和有效的實現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   為了改變上述狀態,我認為,必須突破(但不是完全否定)“特殊認識活動論”的傳統框架,從更高的層 次——生命的層次,用動態生成的觀念,重新全面地認識課堂教學,構建新的課堂教學觀,它所期望的實踐效應就是: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教學錄入:admin    責任編輯:admin 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發表評論】【加入收藏】【告訴好友】【打印此文】【關閉窗口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. 上一個教學: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. 下一個教學: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.    網友評論:(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,與本站立場無關!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數據載入中,請稍后……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| 設為首頁 | 加入收藏 | 聯系站長 | 友情鏈接 | 版權申明 | 網站公告 | 網站管理 |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版權所有:延安職業技術學院附屬中學 陜ICP備12006704號 聯系電話:0911-3385556 學校信箱:yazyfz@163.com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婷婷